

文古山房 2017-05-17 09:54:57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苏轼
清·竹雕和合二仙摆件
几年前,游至吴昌硕先生的老家安吉,那儿和周边地区的竹林,四季常绿,延绵1000多平方公里,看着着实让人爱得不行。同行的朋友提出要在那竹林中,觅一小屋住上几日,去感受一下昔日文人与竹为伴、清雅别致的生活,为此还特意从北京带去了上好的纸墨笔砚。
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将竹子比作君子,认为它有坚毅、正直、谦虚和廉洁的特性,竹子中空有节,又被赋予高风亮节的意义。于是文人们利用竹子为原料,创造出了与文房相关的器物,这种最寻常的植物开始变得不一般起来。
竹的形象雕刻工艺始于唐代。到宋代,中国的竹雕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变化。这时,竹子被文人们视为纯洁、正直的象征,经常出现在诗书文学作品中,就如苏轼所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雕出现艺术化倾向,竹雕精品和竹雕艺人也被广为颂扬。据元代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南宋时有艺人詹成,他所雕刻的竹鸟笼“四面皆花版,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毫具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可见其竹雕技艺之高,作品之精美。所以,陶宗仪赞詹成:“求之二百余年,无复此一人。”
清·竹雕群仙贺寿图香筒
清18世纪竹雕群仙贺寿图香筒,为嘉定派竹雕的精品之作。香筒为直筒形,下承紫檀雕童子戏狮绣球座。上配紫檀透雕云龙纹顶盖。通体以浮雕、透雕和浅雕群仙贺寿图。图中仙山重峦叠嶂,苍松、奇柏、古桐、垂柳穿插、瀑布急下,祥云漂浮。众仙各持寿礼,三五成群而至,南极仙翁驾鹤而临,王母娘娘御风而至,场面热闹,仙气萦绕。
嘉定派的特点则是以透空深浮雕、圆雕为主。创始人朱鹤是明嘉靖时期的嘉定人(今上海嘉定县),在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代中,他们共同的特点均是能写擅画,用立视体和通景式的方法,以画刻竹,所刻的作品布局结构严谨完整,同时他们所设计刻制的纹饰与众不同。他们以南宗画法为本,揉入到北宗的雕刻中,以深刻、高浮雕等北宗的雕刻法为体,刻制花鸟、人物、山水等图案。朱氏祖孙三代的艺术思路和艺术创作清奇新颖,可以说一代强于一代。而且师从三朱技艺的人非常多,只在嘉定一县,有名的竹刻能手就有六十七人之多,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创作和参与,使嘉定县也因竹刻而远近驰名,在当时竹刻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清•竹雕留青九龙图香筒
当时刻竹高手主要分布在江苏一带,他们不仅能利用各种技巧,将竹筒竹片制成文房用具,而且还能根据竹根的自然形态,独出心裁地制成稀奇百状的人物、动物及瓜果蔬菜。当时作品因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上的变化,就有濮派、朱派之议。而且根据地域,文人们将这两种风格之议分成金陵和嘉定两派,金陵派是以明代万历时期金陵人(今南京)濮仲谦为代表。《太平府志》中记载,说他有巧思,以镂刻名世,一切犀玉竹皿器,经其手即古雅可爱。因为他对雕刻技法欣赏角度的不同,他最喜欢的还是以用刀很浅的浮雕制法为主,这种技巧通常被称为水磨法。
虽然竹雕早在宋代时便有出现,但明末清初时期才是竹刻艺术最为精湛的阶段,这种成就与文人的介入分不开。文人士大夫写竹、画竹、种竹、刻竹蔚然成风,竹雕的文化含量也迅速攀升。这时,文人画的兴盛,也促使了竹雕与书画、雕塑艺术的结合,导致竹雕艺术的空前发展。他们用精制淡雅的雕刻小品把书房、几案和多宝格装饰得十分讲究和别致。此风的盛行,使当时不少商贾也跻身于风雅之列。他们一边用外来的各种硬木制造家居,装修隔扇,一边将搜集的各式雅玩陈设在室内所安置的多宝格内,以示风雅。这种风气甚至随着士大夫的推崇而传入宫廷,使一些知名的雕刻能手由地方官推荐征入到皇宫服役。
清•竹雕苍龙教子笔山
不过总的说,在当时社会,正是由于文人雅士的喜好和支持,各种质地雕刻的工艺品趋势在装饰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尤其是竹刻艺术更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涉足竹雕领域的文人仕士竟达140人之多。他们自己画稿进行设计,参加制作,有些为了孜孜钻研刻竹技术,甚至干脆把它当做终身的职业。由于他们的舞文弄墨,促刀弄笔,更由于他们对竹的喜好和推崇,竹刻的艺术水平在很短的时间里便达到了顶峰。